企劃目的

將台灣泡茶文化讓世界看見。

使國人更認識茶並推廣更多元的文化。
藉由精緻化的製造茶器及細膩質感的茶文化是對於品質的優良與保證。
揭開飲茶世界的神秘面紗,讓人人都能輕鬆喝到好茶。

使台灣茶器榮登世界的舞台,位台灣帶來
可觀的經濟效益。 

預期效益

讓更多人喜歡品茗閑情。
使人對茶藝術更嚮往,生活更樂活。
藉由喝茶能喝出健康,並養成以茶代酒的好習慣。

企劃名稱----品味茶人生  

企劃基本構想與目標

構想
希望由一個故事切入茶文化和茶器。
利用老、中、輕三代來表現茶的故事和觀點及相關器物。
經由介紹一個人的故事來說明茶與生活的關係和趨勢潮流的演進。
最後再藉由泡茶的過程而帶入茶器的介紹。

目標
讓人藉由探索窺看一個人的故事,而加深對茶文化的認識及認同。
彷彿親身體驗的感受透過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來產生記憶的聯想。
宣導茶的文化和意境及對美的感受,讓現代人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到這份清心。

企劃背景與理由  

現狀背景分析
台灣是飲茶的文化,茶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份,對於茶有各種的不同的禮
例如祭祀和婚宴中的奉茶,茶可以代表台灣的精神和文化融合及商業繁
榮的盛況,自16
紀茶從中國東南部移植到台灣丘陵及山脈,才經過
200年的時間,茶在台灣商業貿易上就
建立濃厚的關係和地位,目前藉由科技
設施的輔助下茶產量已穩定,是很重要的經濟作物,
以國人每人每年飲用
茶葉重量分析國內市場成長趨勢,根據農委會近32年來的資料顯示,
台灣
茶內需市場不斷增加。  

qw.jpg 
為了滿足國內消費市場的需求,茶商紛紛從大陸及越南等地進口茶葉,而外銷部分受限茶葉產量供不應求。
所以高品質的茶葉國內市場需求殷切,也造就出約
6,000家的茶行,加入台灣茶的銷售行列,提供健康的食
品,推廣茶藝文化,繁榮台灣的經濟。

以下是台灣進出口導向 
78.jpg

問題點
以前台灣的陶瓷以代工為多。
「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和使用的器物都和過去不同,創新是必然的走向。」
面對日漸猖獗的仿冒品 ,應該要積極的創新。只要能夠不斷的推陳出新和保持產品品質,在市場上仍舊具有比別人更好的競爭優勢。
台灣雖然有極具特色的茗茶文化,但茶具卻顯得較單一且不足,沒辦法適當的和各種茶類和茶色做適合的配搭。
現代人大都繁忙,很少有閑情雅緻來休養心性學泡茶 ,所以普遍年輕人不懂台灣的茶文化及內在涵養。  

理由
在台灣,工夫茶風鼎盛,已蔚為時尚,並影響港、日及大陸地區,而歷朝各代啜茶品茗的方式,從隋唐以前的藥飲、解渴式的飲法,
一直到唐、宋講究細碾點啜,以 至明清細煎慢泡的品飲,隨著方式的的改變而各有不同,不但製茶方式有顯著的
變化,茶器亦隨之
更新,不同時代和地域都各有其獨特的品茗啜茶藝術。 

企劃內容  

故事劇本大綱
 
以一個茶農的孩子作為故事發想開端。
觀者藉由體驗他的生活環境,來了解製茶的前因後果及科技發展機械製造過程和當地的風俗民情。
茶園是他的家,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由老中輕三代來敘述,不同時期茶的文化和精神。
再藉由主角思鄉泡茶的過程,讓我們來了解繁瑣的功夫茶程序、茶器和現代人快速便利的飲茶文化做比對,
現代人在生活中也
希望能保有樂活的生活態度,藉由體驗泡茶來達到慢下來休息喘息的空間和意境。
之後再由茶帶入茶器的發展,首先先了解茶器-壺的基本架構,再介紹台灣幾個著名的陶藝家蔡曉芳先生和
鄧丁壽先生及竹的
藝術家翁明川先生,瞭解他們對茶器的設計發展及觀點和作品,他們是一群致力於台灣文
化創意產業的設計師們,隨時代的
變遷,他們讓我們看見本土產業的新未來,接著參觀台灣客製化的茶器改
良場,讓我們看見了台灣茶器的新文化。 
 

實施方法

到南投縣鹿谷鄉彰雅村實景拍攝 
實地訪談蔡曉芳先生和鄧丁壽先生及翁明川先生
取景參觀台灣茶器改良場
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xs200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